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党建管理 >> 课程思政 >> 正文

旅游管理系课程思政系列成果 (2021-2022第2学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7-13 [来源]: [浏览次数]:

旅游管理系课程思政系列成果

2021-20222学期)

1.宋文丽《旅游目的地营销》:文旅融合中的活化、创新与传承

文旅融合是当前旅游发展的趋势。文旅融合给文化“加码”,更为旅游“赋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转化手段,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深受当下旅游者喜爱的产品和服务。被赋予了文化属性的影视旅游产品因其突出的个性、稀缺性、时尚性,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影视文化IP赋能文旅产业,让文旅产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在学习“第五章—旅游目的地的新媒体营销”时,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为例,分析西安市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迅猛的背景下,通过影视IP走红,并将线上作品与线下消费场景连接,打造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体验街区,从而引发西安旅游“爆点”的过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IP跨界”的文旅融合是新时期新型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的一种创新途径。

2.宋文丽《旅游学概论》: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实践证明:旅游业是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一支生力军,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第八章(旅游的影响)中,引入本内容,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自编案例“河北承德市打造风景道品牌,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旅游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几个方面的影响,让学生明白旅游业不仅在脱贫攻坚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间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仍将持续发挥作用。

3.庞笑笑《旅游学概论》:文旅产业就业的社会影响

文旅行业在疫情影响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特别是在稳定社会发展、带动就业、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收入。优化就业结构,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从业素质,促进地方稳定。

课程结合当前疫情对社会生活的多维度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文旅行业对社会的深层次影响,特别是理解文旅产业就业的包容性和带动性,文旅产业就业具有广度与深度的全方位特征。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文旅行业的发展。

4.吴英《旅游文化》:旅游介体文化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揭示了旅游业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与旅游文化的社会因素相呼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出了旅游发展中的环境意识,与旅游文化的环境因素相呼应;“旅游是综合性产业”,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范畴,广泛地涉及娱乐、餐 饮、交通、文化、工业、农业、商贸、建筑等产业,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形态”反映了当前“旅游+”与“+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与旅游文化的经济因素相呼应;“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旅游是增强人们亲近感的最好方式”阐释了“旅游外交”,与旅游文化的政治因素相呼应。

通过课程的学习,在学习环境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前旅游业的多元价值功能,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并且明确自己身上传承与弘扬的责任与担子。

5.侯聪《旅游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助力旅游业飞速发展

该课程主要从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聚落文化、诗词歌赋文化等几大板块对知识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与讲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而旅游文化的课程每一章节都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行业种发挥的特色优势。山水文化带领大家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带领大家认识我国的各项世界自然遗产;建筑文化让大家认识到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魅力,深刻体现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园林文化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皇家园林的雄伟壮观,深刻感叹皇帝在造园种的思想和统治;饮食文化带领大家领略了全国各色美食与故事……几乎每一节课都在给大家灌输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以及旅游行业中扮演的主要作用。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慢慢提升。

6.程钢海《景区经营与管理》

1)教学方法

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新地探寻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内容,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主动意识,贯彻于今后的行动之中。为此,《景区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积极实践了小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索钻研法、外脑及校外智力资源利用、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保证思政教学质量。积极鼓励各种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比赛。

2)思政教学效果反馈

采用两者方式反馈信息,一就是设计问卷,就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以及学生收获等方面设计问题,体型灵活多样,让所有学生填写,然后进行汇总分析,课程团队及时进行教学研究。二就是设置思政教学信息反馈员,制度性进行座谈,当面反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效果。

3)考核方案设计

《景区经营与管理》课程思政考评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就是课程内考评,随整个课程的教学考评同时进行。这部分又包括两个部分,一就是平时成绩,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包括作业、讨论、考勤、课下学习等几个方面,学生参与度高,资料保存齐全;二就是期末成绩,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案例分析,思政内容大致占30%。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比例为1:1。另一部分就是课程外考评,目前主要根据学生参与各类大创训练及比赛的情况来评分,作为第二课堂学分计入学生素质手册。

4)课程思政效果分析

通过《景区经营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布置科学小组作业,查阅思政材料,课上进行交流,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通过深入挖掘我国在景区管理方面的制度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出优势,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自觉性。巩固了专业思想,深刻意识到景区这一特殊旅游产品的属性和作用,通过这一扇窗口,增强了旅游专业意识,提高了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7.孙振杰《世界旅游地理》:抗疫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战“疫”过程中铸就了以爱国精神、战斗精神、奉献精神、团结精神、科学精神、担当精神为内涵的新时代“抗疫”精神。新时代“抗疫”精神有着强烈的价值旨归,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养分,融入了当代国家和人民的时代精神特质,彰显了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精神的结晶,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8.王旭艳《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文化自信与旅游企业发展战略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并成为了“文化自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优势融合、深化,已经成为文旅产业研究和实践的重中之重。企业是文旅融合的行为主体,打破产业壁垒才能激发新的活力。站在“文化自信”立场上讨论文旅融合,需要关注的重点就是“优势”,集中爆发点,才能占有市场。

在此背景下,以企业战略管理经为抓手,引导学生研究我国旅游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探讨文旅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路径,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9.王旭艳《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中国会展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随着经济和会展行业的发展,会展企业国际化发展迫在眉睫,本文站在会展企业的立场,全方面分析了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这是顺应全球化趋势的必然举措,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国际化战略、知识产权和技术壁垒、文化差异、人才问题以及质量和服务等问题是我国会展企业进入国际化的关键瓶颈。

在此背景下,以企业战略管理经为抓手,引导学生研究我国会展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深入分析了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应对之策,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找准具体的市场战略,强化品牌宣传,借鉴、吸收,最后创新发展出最适合本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模式。

10.张灿《青少年心理学》:大学校园生活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校园生活方式、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等方式,找出大学生成长问题所在,通过探讨他们存在的各种校园生活方式,进而逐步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1.李瑞霞《旅游地产智慧运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

《旅游地产智慧运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把新时代的文化自信理念、跨界融合发展理念、科技强国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有机融入理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使得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12.侯聪《旅游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思维导图式知识框架助力思专融合

《旅游地产开发项目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框架总结的方式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每讲完一个章节要求学生根据理解画出思维导图,把握整章的核心内容,这种学习方式的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大局意识,教会他们站在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使得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13.王旭艳《旅游休闲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市场理论概述

引入恩格斯《论住宅问题》,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获得了50亿法郎的巨额赔款。在社会财富急速增加的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在德国悄然出现,这就是一直困扰着整个现代社会的住房问题。城乡差别正在扩大,大量在农村找不到出路的人被吸引进城做了工人, 工人阶级恶劣的住房条件因人口突然涌进大城市而更加恶化;房租大幅度提高,每所住房更加拥挤,有些人根本找不到栖身之处。在恩格斯看来,住宅短缺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住宅只是相对短缺,而非绝对短缺 ,“大城市中有足够的住房”,只是被少数人占有和收益,用来作为盘剥工人阶级的工具,也因此纵容了剥削和不劳而获,造就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

我国住房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议论纷纷,也因为房价的一路飙升,不仅使下岗工人、工作多年急待成家的青年也买不起住房,连许多工薪阶层也难以改善住房条件——用恩格斯的话来说,“也伤害到小资产阶级”。这就值得我们严重关切了。住房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引入问题:为什么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在住宅问题上,我国相比资本主义国家有什么优越性?

恩格斯的住宅思想给我们的启示:1.当前我国住房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2.目前在我国城市中不能追求人人拥有住房的所有权;3.政府和用工企业要承担起为中低收入职工提供公租房和廉租房的职责;4.政府要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有房者、房东和租金;5.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解决住房问题提供物质基础。

通过中国与西方国家住宅问题的对比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区别,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性看待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所处的阶段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