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旅游动态2015年第1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04-17 [来源]: [浏览次数]:

内部交流资料 仅供参考

旅 游 动态

2015年第1期(总第七十四期) 2015年3月9日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研究所主办 星期一

本期导读:

l 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需要树立五个新认识

l 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l 国家旅游局下发《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

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需要树立五个新认识

1月15日-16日,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会议对旅游工作作出全面分析和谋划,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5大目标,推出今后三年旅游业发展10大行动52项举措。会议提出,未来35年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黄金期和转型攻坚期,全行业要不断增强产业自信、行业自信、事业自信,努力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

1月15日,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工作报告时指出,旅游工作需要厘清一些观点和说法,通过澄清正误、深化认识,增强旅游业的产业自信、行业自信和事业自信。

旅游究竟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

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很流行,说“旅游是软实力”,这是由旅游的文化特性决定的。但是,旅游更是一种硬实力,这是由旅游业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决定的。简单地说旅游是软实力或硬实力都不准确。那么,旅游究竟是什么力呢?在我看来,旅游业是“软硬兼备、融合度高、覆盖面广、拉动力强的综合性实力”,是拉动就业、改善民生、形成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性产业;是国民精神文化享受、文明素质提升的重要行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步的重要事业。

是否存在“中国旅游贸易逆差”?

应该把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一种说法很流行,说“中国存在巨额的旅游贸易逆差”。但是,这实际是一个误导性的说法。

第一,出境旅游支出和入境旅游收入,目前不是同一个统计口径,不具备可比性,更不能简单相减,就如拿椅子和杯子相比相减,犯了常识性的统计分析错误。第二,出境旅游支出和入境旅游收入还存在一个统计口径的差异。入境旅游花费调查分为过夜和不过夜,出境旅游花费调查则不分过夜和不过夜。第三,出境购物花费高有着突出的阶段性特征和政策制约因素。第四,测算出境旅游支出和入境旅游收入应该进行结构性分析和调查估算。因此,要正确测算出真实的入出境旅游花费差,就必须扣除上述因素。根据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的初步调查研究,扣除上述因素后,不仅没有所谓巨额的中国旅游贸易逆差,还存在顺差。再者,不应当将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割裂孤立看待,而应建立“旅游入出境总人次”的概念。

旅游业只富民不富财政吗?

事实表明,旅游业不但富民,也富财政,而且两者都会越来越富。有一个观点,说“旅游业富民不富财政”。在旅游发展初期,这的确是事实。但是,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情况已大大不同。发展初期,之所以存在“旅游业富民不富财政”的情况,是由旅游业发展初级阶段特点所致。到了21世纪,特别是2005年以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旅游业的富民功能在不断凸显的同时,对财政的贡献也在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地区重要的财政和税收来源。旅游对财政税收的贡献有综合带动性,除了直接的税收财政贡献外,带动相关配套服务的税收贡献也有很大规模。大集团大举进军旅游业,带来的财税及非税贡献就更加明显。事实表明,旅游业不但富民,也富财政,而且两者都会越来越富。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化、集团化、产业化、集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旅游业的逐步转型升级,旅游业对财政税收的贡献会不断提升凸显。

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仅仅是消费吗?

旅游不仅是消费热点,也是投资热点、出口热点。关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我们经常都是在说对消费的贡献,在各种重要的文件中,也是将旅游仅仅放在促进消费方面加以论述。直到今天,从上到下、业内业外、从行业到理论界均认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与投资、出口拉动无关。但事实上,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是拉动消费,还对投资和出口都有着越来越强劲的拉动作用。旅游不仅是消费热点,也是投资热点、出口热点。

从消费拉动看。201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总花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12.38%。从投资拉动看。旅游投资需求大、热点领域多、潜力大,在其他领域投资乏力的情况下,全国旅游投资强劲增长,2014年全年完成旅游直接投资6800亿,同比增长32%,比第三产业投资增速高15个百分点,比全国投资增速高16.2个百分点。从出口拉动看。随着出境旅游的快速增长,我国有实力的旅游企业纷纷到国外收购改造酒店,投资建设度假村,许多中国人也到国外买房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度假。旅游业对中国的出口综合带动效应日益显著。

“旅游六要素”能涵盖今天的旅游吗?

一说到旅游,人们就会提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应当说,“六要素”精辟概括了旅游活动,是至今对旅游业描述最简洁、最准确、传播最广的概念。如今,激发人们旅游的动机和体验要素越来越多,需要拓展新的旅游要素。总结旅游业这些年的发展,在现有“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基础上,可否概括出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前者为旅游基本要素,后者为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

“商”是指商务旅游,包括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奖励旅游等旅游新需求、新要素;“养”是指养生旅游,包括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健康旅游新需求、新要素;“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闲”是指休闲度假,包括乡村休闲、都市休闲、度假等各类休闲旅游新产品和新要素,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主体;“情”是指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等各类精神和情感的旅游新业态、新要素;“奇”是指探奇,包括探索、探险、探秘、游乐、新奇体验等探索性的旅游新产品、新要素。

拓展出“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六要素,也只是基于现阶段实践的总结,随着旅游不断升级,今后还会拓展出更新、更多的旅游发展要素。这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

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旅游局1月10日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6年,建设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和智慧旅游城市,建成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和平台。到2020年,我国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智慧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大数据挖掘和智慧营销能力明显提高,移动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旅游业应用更加广泛,培育若干实力雄厚的以智慧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形成系统化的智慧旅游价值链网络。

意见指出,智慧旅游是游客市场需求与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和新趋势,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对于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化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家旅游局将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以满足旅游者现代信息需求为基础,以提高旅游便利化水平和产业运行效率为目标,以实现旅游服务、管理、营销、体验智能化为主要途径,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标准,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市场化发展机制,鼓励引导模式业态创新,有序推进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

意见强调,智慧旅游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政府着力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企业在政府规划、政策和行业标准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游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防止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要坚持统筹协调与上下联动相结合。着眼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和长远需要,着力加强信息互联互通,有效规避信息孤岛化、碎片化。各地可结合实际需求,先行先试,创新智慧旅游服务管理手段;要坚持问题导向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的基本导向,防止重建设、轻实效,使游客充分享受智慧旅游发展的成果。充分认识智慧旅游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通过成熟的技术手段,从最迫切最紧要问题入手,做深做透,循序渐进。

意见明确,智慧旅游建设的任务包括夯实智慧旅游发展信息化基础、建立完善旅游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立游客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智慧旅游管理体系、构建智慧旅游营销体系、推动智慧旅游产业发展、加强示范标准建设、加快创新融合发展、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推进数据开放共享等。

国家旅游局下发《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

1月初,国家旅游局下发《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导则》给出了明确的测算方法和公式,供各景区参考使用。《导则》还提出,景区逐步推进旅游者流量监测常态化。采用门禁票务系统、景区一卡通联动系统、景点实时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还应针对节假日及大型活动制定相应旅游者流量控制预案。

为此,《导则》指出,景区应结合国家、地方和行业已颁布的相关法规、政策、标准,采用定量与定性、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核定最大承载量。《导则》同时也给出了明确的测算方法和公式,供各景区参考使用。

例如,《导则》列出,八达岭长城核心景区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1-1.1m2/人;故宫博物院核心景区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0.8-3m2/人;颐和园的游步道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0.8-2m2/人,其他区域60m2/人;吉林长白山核心景区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1-1.5m2/人。

此外,景区要合理分配游憩用地、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用地和旅游管理用地等。将旅游者人均占路长度、人均占地面积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基于人文旅游资源或自然旅游资源不同的敏感度、旅游时段、旅游淡旺季等不同特性进行针对性控制。还要联合交通与公安部门,对通往景区的外围道路入口和主要集散中心(地)进行流量监控,在景区外部进行引导、分流和截流。

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认为外滩事件已经敲响警钟,在特定的时间里,一些景区流量过大,存在安全隐患,建立景区流量控制机制可以规避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主编:孙振杰 电子邮箱:tourismtrends@126.com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 欢迎各位师生投稿、提供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