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交流资料仅供参考
旅 游 动态
2013年第8期(总第四十一期) 2013年6月3日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研究所主办 星期一
本期导读:
l 给旅行以“文明的共识”
l 国家旅游局发布中国公民旅游文明行为公约
l 旅游本科生培养与企业用人矛盾分析
给旅行以“文明的共识”
——摘自《中国旅游报》葛磊的文章。
“丁锦昊”三个字,一天之内成了“全民公敌”。我不赞成对一个孩子进行道德上的口诛笔伐,但我们需要反思,在旅游逐渐成为一项全民消费,在我们大规模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是否应该先达成一些“文明的共识”?
说白了,刻字这件事,在丁锦昊这个孩子看来,或许真的不是一个所谓的“犯罪”,甚至不是什么大错,因为他肯定在国内其他的景区古迹对这种“到此一游”的刻字司空见惯。丁锦昊在埃及神庙上刻字,和中国人闯红灯过马路一样,虽然明明是错的,但在大众的潜意识里,这种“错”“没什么了不起”,是可以被原谅的,被宽容的,被接受的。
但真的“没什么了不起”吗?我得到几个埃及中文导游对这件事情的回应,他们一是感到愤怒和难过,二是甚至“因此厌恶中国人”。在埃及的法律里,损毁文物绝对够得上“犯罪”。卢克索神庙这件3400年前的古老石雕,有了一个永远也抹不掉的疤痕,对这种后果,说道歉根本没有用。
事实上,埃及神庙和金字塔上,“到此一游”的刻字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到处都能看见,我一个月前,带着一批中国的乡村教师来到埃及,在金字塔,在阿布辛贝神庙,在卡纳克神庙,在卢克索神庙,都看到了很多不同国家文字的“到此一游”,但是,这些刻字的日期,大多是17世纪、18世纪。
在我们批判丁锦昊,批判“中国人没素质”的时候,其实我们忽略了一点——这可能是人性的普遍弱点。如果说17世纪、18世纪的西方游客和现在的中国游客一样,不那么重视文物的保护,肆意涂写毁坏,那为什么,现在的西方游客随意在文物上涂写的案例已经极其罕见了呢?结论是:文明的力量。
只有文明的进化,能让人们自我约束和懂得克制。如果文明没有到达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个体行为的“不文明”就绝不是个例,当我们都在批判丁锦昊的时候,也许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把中国人的脸丢到国外去了,让我们也跟着蒙羞“中枪”了,但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个人,没有闯过红灯吗?没有在野外扔过塑料袋吗?没有在电影院嗑瓜子说悄悄话吗?
作为一名旅游从业者,我想告诉快速扩张的中国游客:在掌握旅游攻略之前,先试着去掌握“旅行的文明”。什么是旅行的文明?个人以为,就是简单的三个词。
一是“遵守”,遵守最基本的普遍规则。比如说:看见红灯就停下脚步,公共场所别大声喧哗,博物馆里有提示标志就别开相机,垃圾要丢进垃圾箱,文物古迹上别乱写乱画。
二是“尊重”,尊重不同文化的习俗和信仰。比如说,在泰国别摸小孩子的头,进清真寺的时候要脱鞋,和印度人握手千万别用左手,在加拿大一个人开车别上“多乘载车道”。很简单的道理:你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三是“开放”。每一个旅游者都是一个“外交大使”,且旅行不只是参观,更是对话,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在旅行中,你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欣赏和理解别人,学会自信地和这个世界和陌生人去交流,才会得到最棒的旅行体验。而这个“开放”的前提,就是“遵守”和“尊重”。
希望从丁锦昊的事情上,中国的游客都能得到教训和启发,真的让旅游改变我们的生活,让它变得更好。我也希望,大家别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围追堵截,因为可能会毁掉他的一生,况且对一个孩子的全民围剿,同样也够不上是“文明”。
国家旅游局发布中国公民旅游文明行为公约
[提升公民素质提倡文明旅游]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
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关系到每位游客的切身利益。做文明游客是我们大家的义务,请遵守以下公约:
1、维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2、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众场所高声交谈。
3、保护生态环境。不踩踏绿地,不摘折花木和果实,不追捉、投打、乱喂动物。
4、保护文物古迹。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不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遵守规定。
5、爱惜公共设施。不污损客房用品,不损坏公用设施,不贪占小便宜,节约用水用电,用餐不浪费。
6、尊重别人权利。不强行和外宾合影,不对着别人打喷嚏,不长期占用公共设施,尊重服务人员的劳动,尊重各民族宗教习俗。
7、讲究以礼待人。衣着整洁得体,不在公共场所袒胸赤膊;礼让老幼病残,礼让女士;不讲粗话。
8、提倡健康娱乐。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拒绝黄、赌、毒。
[提升公民素质提倡文明旅游]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注重礼仪,保持尊严。
讲究卫生,爱护环境;衣着得体,请勿喧哗。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女士优先,礼貌谦让。
出行办事,遵守时间;排队有序,不越黄线。
文明住宿,不损用品;安静用餐,请勿浪费。
健康娱乐,有益身心;赌博色情,坚决拒绝。
参观游览,遵守规定;习俗禁忌,切勿冒犯。
遇有疑难,咨询领馆;文明出行,一路平安。
旅游本科生培养与企业用人矛盾分析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使用方面存在企业和人才“双尴尬”的现象,解决之道有多方面,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是其中重要一环。
一、“低就业率与高流失率”折射出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矛盾
旅游业大发展,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竞争力并未与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发展成正比。一方面,企业发现招聘来的大学生在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且需要在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上花费较多时间和较高成本;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认为该岗位不能体现自己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和人生价值,因而选择“跳槽”从事其他行业,因此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极高。数据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初次在本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造成了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另一方面,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又有着较高的流失率(两年后继续从事旅游行业者低于初期就业人数20%)。
一直以来,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立足理论本位,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与其他一些旅游专科学校的毕业生相比竞争力(主要是实践操作能力)低下。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动手能力不如专科生,理论能力不如研究生”,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低就业率与高流失率”折射出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的脱节。这种现象在酒店业尤其突出。
长期以来,酒店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并不多见。酒店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抱有很高期望,认为他们在各个岗位上都应该出类拔萃。然而当被录用的本科生开始实际工作后,酒店发现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差,几乎需要从零开始培训,而且又没有技术特长,如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远不如英语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突出,于是很容易做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不实用的结论。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酒店提供给本科生的实习岗位与高职、专科生基本相同,全部是一线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且劳动强度大。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在校期间以理论课为主,所以相比高职和专科生,本科生在技术操作方面没有优势。这样酒店管理者对本科生的印象不佳,学生对酒店工作的认识也不全面。用人单位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选拔、用人机制和平台,就会出现本科生心理落差较大,对用人单位不满意而离职。
二、加强大学生专业心理建设,培养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
要成为一个现代旅游从业人员,其不仅要具备职业技能,还需要一些非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支撑,包括个人的责任心、意志力、道德感、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等,这些素养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交流沟通、团队协作、灵活应变、承受压力、经受挫折等与情商直接相关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学校在加强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建设,从学生入学即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且要保持心理教育、心理建设四年来不断线,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确立准确的专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三阶段动态心理关怀,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职业定力。
三、“走出去,请进来”,实现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学校应根据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本着“面向旅游市场,面向旅游企业,面向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思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使学生在入职之前就能较好地了解旅游业,从而为今后走上管理岗位奠定基础,如将学生第二课堂有机地与课堂教学融合。在课程学习阶段,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直接聘请旅游酒店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授课。
本科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其实践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实习是联系高校和旅游企业的桥梁,是人力资源前期开发的黄金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实习能够深入到饭店一线,参与一些基本的技术和技能训练,增强了对旅游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为未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摘自《中国旅游报》文章)
主编:孙振杰 电子邮箱:tourismtrends@126.com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 欢迎各位师生投稿、提供相关信息!